close


 

我:「高雄有『痞子英雄』,台中有『陣頭』,這樣我們

      台南輸掉了ㄟ。」

阿母:「害~,要跟賴清德建議一下。」

 ---------------------------------------

 

陣頭.jpg  

 

        我喜歡看陣頭,所以知道有導演把陣頭拍成電影時,就很想看。阿母也很想看這部片子。大年初二,我們一起去看『陣頭』。

        阿母說她上一次看電影是30年前,老爸還在電影院睡著,之後再也沒看電影了。入座後阿母開玩笑問:「現在還要唱國歌嗎?還要起立嗎?」時間流轉真快,已經過了30年,風氣都不一樣了。現在隻要坐著喝咖啡,等電影開始就好。 

        國片鋒頭越來越健,很多主題很「台」的電影,反而引起共鳴,最好對白還是國台語混合,聽起來更有味道。我跟老爸老媽的興趣,也因為這些電影更有交集。『海角七號』出現時,老弟買了精裝版DVD,畢竟裡面的場景有童年的回憶。我在看『無米樂』時,老爸老媽也在客廳跟我聊著。因為那也曾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老爸跟著念「沒米也要快樂、沒米也要快樂」(台語)。老媽則是說著北部清貧的情況,因為氣候不適合種稻,所以穀子不飽滿收成差,生活很辛苦。還說現在的闆橋新站,以前是魚塭,真是太難想像了……。而我和老媽另一個共同的興趣就是陣頭。

        阿母說她小時候都要參加廟會的高蹺陣。那時生活簡單,大家沒什麼娛樂,廟會或年節是很大的事情。看到電影『陣頭』裡,有人練鼓練到手破皮流血,她說她以前是踩高蹺,踩到腳破皮。但她對於我喜歡看陣頭,一開始似乎不能理解。某一次出國表演,舞團排了一段跳鼓,阿母知道後的表情透露著:「那個也可以去表演喔?」其實道理很簡單,「國際性」就是「地方性」,「地方性」就是「國際性」。把地方特色拿出去,色彩就很鮮明。當然把民間藝陣搬到舞台上,要作一點轉化,如同現今的藝陣也在跟著時代轉變。隻是如何轉化,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不能流於形式,不能缺少其原有的精神,進而再創新,能做到如此才能真的被珍視被尊重吧。

        2008年跟著劇團赴南京表演,同行的還有一個醒獅團。醒獅團的團長是個很客氣的人,他說團員都是不愛唸書的小孩,怕他們學壞,所以都叫來練鼓,練舞獅。從他們的互動看的出來,團員們跟團長很親。看到電影裡面的橋段,就想到這位團長。那次跟當地的留左大鼓做交流。劇團的壓腳鼓感覺很「文」,比較秀氣。留左大鼓很有「氣勢」,因為過去是為了提振士氣而打鼓。醒獅團很「熱鬧」,一聽就覺得有節慶的感覺。3種鼓,3種特色。

        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民俗活動,已經想不起來了。聽到有八家將,就想看一下。看到路上有人扮降首在遶境,就會停下來注意一下。上一次西港刈香,跟著陣頭跑,倒是看的很過癮。某一部分的我還真是「台」。比起4年一次的奧運或世足賽,我倒是比較期待三年一科的「西港刈香」。任何球賽,再怎麼熱血,也比不上現場看「豎孤棚」。

        某些源自民間、很草根性的東西,其實很動人。因為純粹的信仰而產生的信念,讓人自發性的作一些事,或接受一些挑戰。所以建醮的時候,幫忙掃鞭炮灰的阿婆,是一種虔誠的自發。帶著三太子環島,幫三太子戴墨鏡挑戰撒哈拉沙漠,也是一股信念所緻。都非常動人。

        看完電影,阿母又陸續說了她小時後的生活。看來30年後的這場電影,真的讓她開心又感動。我也覺得很好看。題材好,年輕演員很熱血,資深演員很夠味。而且那個三太子小娃娃好可愛。讓我越來越喜歡陣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食尚玩家中永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