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孩子,小一女生,認知能力正常,個性活潑,衝動控制較弱,常說反話,在上課時會突然狂笑不止,情緒起伏大,對於靜態作業有維持專注的困難。
某日上課的時候,媽媽氣沖沖的走進教室,眼眶含淚的說:「我快被孩子氣死了,功課不好好寫就算了,要她乖乖坐好寫作業時就東摸西摸,一寫就一兩小時以上,我甚麼事情都不用做了,糾正她,她還頂嘴……」。
我知道媽媽情緒處在一個頂點,所以暫時沒有深入和媽媽對話,讓她趁著我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先靜一靜,也休息一下。我知道爸爸平日很忙,常出差不在家,家裡幾乎是「類單親」的狀態,媽媽一個人要帶兩個孩子,相當辛苦。
孩子洗完手回教室後,相對之前更難安坐且開始嘻嘻哈哈狂笑不止,會故意用嘴巴咬鉛筆和兩孔削鉛筆器來引起我注意,我知道她態度的不尋常有可能是因為聽到媽媽的抱怨,想要藉此掩飾心裡的緊張和焦慮,當然或許下課後我也可以詢問媽媽,看看孩子今天是不是有吃一些比較容易讓情緒過high的東西,例如巧克力、可樂或糖分高的零食等。
我看到孩子故意含著鉛筆給我看時,隻淡淡的說了一句:「妳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齁?那現在開始動作,go ~」。孩子邊笑邊走出教室去廁所洗筆了,我不忘在教室內幫她倒數,孩子依約回來,我說:「那接下來是?」孩子會主動去拿衛生紙把筆擦乾淨,我會告訴孩子說:「謝謝妳!但是老師還是希望妳不要含著筆,因為上面會有口水,這樣下一節上課的XX(她認識且有不錯互動的孩子)拿到筆時會可能會覺得不開心,會說:「矮油~是誰的口水啊!?」,但是,現在妳有把它清理乾淨,XX會很高興的。』
孩子笑了,沒說話。我在前面第一次發現孩子有這個動作和習慣的時候,已經將這刺激(含著筆或咬筆/咬不適當的東西)和反應行為(清洗及擦拭的動作)做連結,所以後來隻要有一樣行為出現時,我隻要保持情緒穩定並提供指令,孩子基本上會去執行她該做的事情,她有完成,我就會跟她說謝謝,並告訴她,她的行為會有什麼後果,會影響誰,別人會有甚麼反應?當然還是希望孩子自己能反思,如果不行,我們就引導她去講出來或做思考。
不良好行為沒有一次就徹底解決不要緊,我們也不應該抱持著一次就得解決的心態來要求孩子,我們要觀察的是這行為發生的頻率有沒有慢慢降低,或因為鼓勵取而代之有更好的行為出現,這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處理或增強有沒有達到效果。
等孩子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時間已經經過大概20分鐘了,我和孩子一起看一本繪本,通常我會這樣使用繪本:如果孩子的某些不良好行為或是我們需要處理的焦慮或恐懼和繪本的部分內容有相關,我會在講到該部分時,自己稍微更改一下故事內容以符合孩子的情形,然後和孩子討論……。
這次我們要講的繪本裡面,有一隻小田鼠(見圖片)將他要賣的東西都含進嘴裡,等客人要購買時才吐出來……。我和孩子討論客人看到田鼠這樣賣東西的反應會是什麼,會想買?還是不想買?會有什麼情緒反應?例如:覺得噁心或不衛生。我聽完孩子的反應後,將田鼠的行為延伸到孩子把筆含在嘴巴的行為,別人會有的感覺是什麼來和孩子討論。
重點是,我和孩子在討論過程中「沒有批判,沒有指責」,我不會說:「妳看妳看,妳就像那隻田鼠,妳這樣噁心死了~」。我們不需要這樣說話,我們可以做的,是讓孩子透過故事來思考,老師和父母的角色是告訴孩子,如果我們不願意讓她做某些行為的背後原因是什麼,我們引導其思考並做討論……。
如果孩子能在過程中有所得或是接受引導,那她修正自己行為的機率會高一點,情緒起伏也不會因為被責罵或禁止而變大,父母在和孩子互動時,挫折感也能小一點……。
就像洪老師常說的:「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透過和孩子的互動來提醒自己,修正自己,我們不是生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或是老師,我們是在過程中慢慢學習的,透過嘗試錯誤,透過磨合互動,我們越來越能在彼此的相處中取得平衡。
與家長共勉。
http://www.facebook.com/notes/yulin-li/%E9%9D%A2%E5%B0%8D%E5%AD%A9%E5%AD%90%E7%9A%84%E4%B8%8D%E8%89%AF%E5%A5%BD%E8%A1%8C%E7%82%BA/266286390097841
- Feb 08 Wed 2012 18:40
【轉】面對孩子的不良好行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