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2.            類中風

類中風可分為中惡、食中、氣中、虛中、暑中、寒中。分節說明之。詳見雜病心法要訣。

²         類中風證,皆名屍厥。謂形厥而氣不厥也,故口鼻無氣,狀類死屍,而脈自動也。中虛、中氣、中食、中寒、中火、中濕、中暑、中惡等證,雖忽然昏倒人事不省,類乎真中風病,但不見口眼喎斜,偏廢不仁不用等證,自可辨也。

2.1      中惡

中惡,又稱客忤、卒忤。感受穢毒或不正之氣,突然厥逆,不省人事。中客,即撞客。 撞者,中也、遇見也。客者,客氣也,即惡氣、邪氣(指禍祟邪氣、鬼神邪氣、穢毒邪氣,非四時不正之氣的六淫、癘氣)。所謂撞客者,民間稱“中邪”了。多半為濕腐菌以及嵐瘴之氣所造成,口含<蘇合香丸>,可避免之。若中惡,可服<平胃散>、<胃苓湯>,或<調脈平胃散>(<調氣散>加<平胃散>)。

²         <調氣散>,《丹溪心法》。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6克 藿香 甘草(炙)各24克 砂仁12克。

²         <平胃散>,《醫方集解》。陳皮10克  厚樸10克  蒼朮12克  甘草5克  生薑10克  大棗5枚

²         《證治要訣·中惡》:中惡之證,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頭旋暈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去。吊死、問喪、入廟、登家,多有此病。<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脈平胃散>。

²         撞客一詞,見於《紅樓夢》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兒孫康寧,再無撞客邪祟之災。”撞客者,指撞見死人之靈魂或禍祟邪氣、穢毒邪氣等而突發昏迷、神志不清、言語錯亂、悲喜無常、狂言驚恐、乍寒乍熱或以死人的語氣說話等神志異常之情志病。

2.2      食中

食中,因醉飽過度,卒然昏倒的病證。類中風之一。見《醫宗必讀·類中風》。又名中食。催吐即可。若飲食過飽感寒風,挾痰者,瓜蒂散。挾寒者,薑湯。過食者,鹽湯服下探吐。

2.3      氣中

氣中,出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指南總論》。多半因為大喜大怒大憂大恐等極端情緒所造成,突然昏倒,昏迷不省人事,咬牙,手足緊縮,與中風相似,但口內無涎。可服七氣湯、蘇合香丸、五磨飲子。

²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指南總論。

本文:論諸風氣中 此病多生於驕貴之人,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洩,逆      氣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手足拘攣。其狀與中風無異,但口內無涎聲,此証隻是中氣,不可妄投取涎,發汗等藥,反生他病。但可與<七氣湯>,分解其氣,散其壅結,其氣自止。<七氣湯>連進效速,更可與<蘇合香丸>。

²         《醫方集解》,<七氣湯>,應為<四七湯>。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四七湯組成相同,故應名為四七湯。

【主治】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咯不出,嚥不下,胸滿喘急,或欬或嘔,或攻衝作痛(1)。七氣者,寒熱喜怒憂愁惡也。七情之病,令人氣結痰聚,陰陽不得升降,故有痞滿喘欬衝痛等證。

²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七湯>。半夏五兩,茯苓四兩,紫蘇葉二兩,厚樸三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主治】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惡心,并宜服之。

²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七氣湯>。人參、甘草(炙)、肉桂(去粗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切片.焙幹)五兩。

【主治】治虛冷上氣,及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內結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時止,發即欲死,此藥主之。

²         《醫方集解》,<四磨湯>。檳榔、沉香、烏藥、人參等分,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主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1)。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憂愁不已,氣多厥逆,重則眩仆,輕則上氣喘急,滿悶妨食。

【附方】去人參,加枳實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飲子,治暴怒卒死,名曰氣厥。

出處

方名

組成

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四七湯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紫蘇葉二兩,厚樸三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惡心,并宜服之。

醫方集解

七氣湯

à應作四七湯

半夏 薑汁炒五錢 厚樸 薑汁炒三錢 茯苓 四錢 紫蘇 二錢 加薑棗煎。

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咯不出,嚥不下,胸滿喘急,或欬或嘔,或攻衝作痛(1)。七氣者,寒熱喜怒憂愁惡也。七情之病,令人氣結痰聚,陰陽不得升降,故有痞滿喘欬衝痛等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七氣湯

人參、甘草(炙)、肉桂(去粗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切片.焙幹)五兩。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稍熱服,食前。

治虛冷上氣,及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內結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時止,發即欲死,此藥主之。然藥味太甜,恐未必能止疼順氣。

醫方集解

四磨湯

檳榔、沉香、烏藥、人參等分,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1)。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憂愁不已,氣多厥逆,重則眩仆,輕則上氣喘急,滿悶妨食。

醫方集解

五磨飲子

木香6克 檳榔6-9克 烏角沉香3-6克 烏藥6-9克 枳實9克 濃磨白酒後沖服或水煎取汁服。每日1-2次。

用於大怒暴厥,或七情鬱結。症見心腹脹痛,或走注攻痛等。亦治噎膈。

²         七情之氣鬱結,心腹絞痛,不能飲食:<七氣湯>局方

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胸滿喘急,或欬或嘔,或攻衝作痛:<四七湯>局方,《醫方集解》,<七氣湯>。

七情鬱結,大怒暴厥:《醫方集解》,<五磨飲子>。


2.4       虛中

2.4.1 內傷氣虛:內傷氣虛之人,煩勞過度,清氣不升,忽然昏冒也。<補中益氣湯>。

²         《醫方集解》<補中益氣湯>,黃耆蜜炙錢半  人參、甘草炙一錢  白朮土炒  陳皮留白  當歸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薑三片  棗二枚 煎。

【主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1)。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2)。

(1)宜本湯加麻黃根、浮小麥、升、柴,俱宜蜜水炒過,欲其引參、耆至表,故又不可缺。

(2)中者,脾胃也。臟腑肢體,皆稟氣于脾胃,饑飽勞役,傷其脾胃,則眾體無以稟氣而皆病矣。陽氣下陷,則陰火上乘,故熱而煩,非實熱也。頭者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濁氣上逆,故頭痛,其痛或作或止,非如外感頭痛不休也。陽虛不能衛外,故惡寒自汗,氣虛故懶言,脾虛故惡食,脾胃虛則火上于肺故喘,金受火尅,不能生水故渴,脾虛不能統血,則血妄行而吐下,清陽下陷,則為瀉痢,氣血兩虛,則瘧不止,名痎瘧,痎老也。李東垣內傷外感辨,傷于飲食勞役七情六慾為內傷,傷于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厚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直待表邪傳裏,方罷,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二三日外表熱傳裏,口方作渴,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怠倦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脈主表,外感則人迎大于氣口,右氣口脈主裏,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若內傷之證,誤作外感,妄發其表,重虛元氣,禍如反掌,故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又有內傷外感兼病者,若內傷重者,宜補養為先,外感重者,宜發散為急,此湯惟上焦痰嘔,中焦濕熱,傷食膈滿者不宜服。

2.4.2 胃氣不足:<調中益氣湯>。為<補中益氣湯>之附方。

²         <補中益氣湯>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

【主治】氣虛多汗,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心和則舌知味。〕及食入反出。

2.4.3 氣血大虛:十全大補湯。為四物湯之附方。人參5克  白朮5克  茯苓5克  甘草5克  當歸5克  川芎5克 熟地黃5克  白芍5克  黃耆5克  肉桂5克  生薑5克  大棗2枚 

²         《醫方集解》<四君子湯>,人參、白朮土炒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薑三片、棗二枚 煎。

【主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1)。

(1)   脾者萬物之母也。肺者氣之母也。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脾不健運,故飲食少思,飲食減少,則營衛無所資養,脾主肌肉,故體瘦面黃,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脾肺皆虛,故脈來細軟也。

【附方】若傷之重者,真陰內竭,虛陽外鼓,諸證蜂起,則于四君四物之中,又加黃耆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金匱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此湯是也〕。

2.4.4 房勞過度而昏冒:<生脈飲>即人參、麥冬、五味子合熟地、當歸、鹿茸,名曰<生脈補精湯>也。

²         <生脈飲>,即《醫方集解》<生脈散>。人參8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3克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主治】暑熱多汗、耗氣傷陰證。體倦、氣短懶言、咽乾口渴,脈虛弱。

久咳肺虛、氣陰兩傷證。嗆咳少氣、短氣自汗、口舌乾燥,脈細。

²         <生脈補精湯>,人參 三錢  麥冬 四錢  五味子 一錢  熟地 八錢  當歸 一錢  鹿茸 一錢  以水四碗煮取一碗,去渣燉服。藥方劑量可加重至1.5倍。

2.5      濕中

濕中,多因體內水濕過重,或因外來因素,或因飲食不節,濕緻筋弛,可約略分為兩個原因。而水濕,主要原因多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三焦化氣不利,膀胱開闔失司,導治水濕積於體內。但水濕較無病理可推演,細節請見濕病。

2.5.1 濕中內,濕從內生,主因為飲酒、生冷食物,造成濕熱生痰,昏冒。滲濕湯,即胃苓湯加香附、撫芎、砂仁、黃連。

²         <滲濕湯>,《雜病心法要訣》。

滲濕濕中內昏冒 震亨濕熱熱生痰

厚味醇酒生冷水 胃苓香附撫砂連

2.5.2 濕中外,濕因外中。如久臥溼地,行走於水中,瘴氣山嵐,或因連日下雨所造成。使得頭重身痛,大便溏瀉,皮膚有水腫現象,則以<除濕湯>。<除濕湯>,羌活、藁本、升麻、柴胡、防風、蒼朮。

²         <除濕湯>,《雜病心法要訣》。

除濕陰雨濕蒸霧 臥濕涉水瘴山嵐

頭身重痛便溏腫 羌藁升柴防朮煎

2.5.3 濕緻筋縱而癱瘓,應歸類為寒濕。杏仁薏苡湯,杏仁三錢 薏苡三錢 桂枝五分 生薑七分 厚樸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防己一錢五分 白蒺藜二錢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²         <杏仁薏苡湯>,《溫病條辨》

【原文】風暑寒濕,雜感混淆,氣不主宣,咳嗽頭脹,不飢,舌白,肢體若    癈,<杏仁薏苡湯>主之。

【註】雜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氣不主宣」四字為扼要,故以宣氣之藥為君,既兼兩濕中寒邪,自當變辛涼為辛溫。

【註】此條應入寒濕類中,列於此者,以其為上條之對待也。

2.6      暑中

暑中,因暑氣入侵,造成昏迷。可參照《雜病心法要訣》,分辨陽暑陰暑,對證下藥。

2.6.1 陰暑,夏天乘涼飲冷,例如吃冰、吹冷氣及吹電風扇,造成暑氣不得而出。內熱外寒,汗不得出。可服<香薷飲>、<二香湯>或是<新加香薷飲>。

²         <香薷飲>有多方,此處之<香薷飲>,出於《證治準繩》以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陰暑。

《證治準繩》<香薷飲>

【原文】香薷 厚樸 白扁豆 本方以冷服為宜。

【功效】清暑毒,止渴瀉。

【主治】暑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所緻,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口渴,苔白膩、脈浮。

²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薷飲>

【製法用量】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厚樸5克  米酒20毫升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²         《溫病條辨》 <新加香薷飲> (辛溫複辛涼法) 香薷二錢 銀花三錢 鮮扁豆花三錢 厚樸二錢 連翹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服盡不汗,再作服。

2.6.2 陽暑,煩渴而喘,已出汗或汗流不止。昏迷者,不可移至陰涼處,在日照下,服用溫熱水加蒜,可加速化氣以補衛氣之不足。若在野外,則以路邊土圍肚臍,以人尿在圈內則醒。醒後則服<清暑益氣湯>以解暑氣。

²         昏迷者,因暑傷元氣,衛氣大虛,造成全身冰冷昏倒。

²         尿為人身下行之氣,使氣行。且尿為溫。可補氣。

²         《醫方集解》<清暑益氣湯>東垣。黃耆、人參、白朮  蒼朮、神麴  青皮 麩  陳皮 留白  甘草  麥冬、五味、當歸 酒炒  黃蘗 酒炒  澤瀉、升麻、葛根、薑、棗煎。

【主治】

治長夏溼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濇,大便溏黃而脈虛者(1)。

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倦便溏,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瞋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濕盛,故身痛身重,寒傷形,表邪外盛,故脈大而有餘,暑傷氣,元氣耗傷,故脈虛而不足。

 

2.7      寒中

寒氣入侵,導緻昏厥。寒則凝,若將患者置於溫室之內,則寒氣不得透發,反攻五臟六腑則更加危急。以烈酒灌入,自內溫之,以袪寒氣。甦醒後,服用<回陽救急湯>。

²         《醫方集解》<回陽救急湯> 附子  乾薑、肉桂、人參 五分  白朮、茯苓 一錢  半夏、陳皮 七分  甘草 二分  五味子 九粒 加薑煎,入麝三釐,調服。

【主治】

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冷,引衣自蓋,踡臥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無脈,或脈沉遲無力(1)。

初病無身熱頭痛,是無表證,邪不在陽也。惡寒厥逆,是寒中于裡,陽氣不宣于四肢也。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是寒中少陰也。腹痛吐瀉不渴,是寒中太陰也。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是寒中厥陰也。至于沉遲無脈,陰寒為已甚矣。戰慄有屬陰者陽微陰勝,邪氣內爭,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踡,鼓頷厥冷,而一身戰搖也。有屬陽者,真陽來復,正氣鼓動,外爭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以解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食尚玩家中永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